《中国电力报》报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堂“必修课”。如何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加快深化数字化转型,是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未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发展的新引擎,而能否完成数字化转型更关乎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日前,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恒坤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
“精进”: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秘诀
中能传媒:据了解,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那么,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是如何做到的?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杨恒坤: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但是技术和产品会被市场模仿和跟随甚至超越,唯有清晰的战略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才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能让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在顺境、逆境中持续成长,成为所处行业中佼佼者的秘诀之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精进模式。
简单来说,精进模式就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精确打开客户需求,可盈利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为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从研发、营销、制造、供应链、质量、财务、人力资源7个维度协同推进,引领企业随需而变。
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集团范围内陆续启动了精进模式终极版工作,并提出了“技术领先、质量领先、成本领先、效率一流”的战略目标。2021年,精进成熟度评价模型已成功申请著作版权;2022年,精进模式已升级到“终极版”——数字化精进模式已经启动。今年7月,“打开企业本源”的精进模式成功入选山东省国资标杆管理模式名单。
我们在精进模式的引领下,不断创新,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仍保持了快速增长,3年的年增速达20%以上。
中能传媒:“终极版”精进模式有哪些亮点?
杨恒坤:我们主要增加了三生态、三战略以及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三方面内容。三生态包含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珍爱环境,节约资源”的企业愿景,表达了我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所以我们的业务范围从电力拓展到了综合能源和智慧城市。
三战略包含产品战略、服务战略和体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满足客户的产品、服务、体验需求,并最终通过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服务以及客户获得的体验来实现企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因而产品战略、服务战略、体验战略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打开企业本源。我们基于三大生态构筑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制度和文化,识别企业本源架构,基于业务确定本源流程、基本流程和场景流程,构筑平台体系。打开客户本源需求、基本需求和场景需求,把客户的本源需求架构映射到产品架构、服务架构、体验架构,把客户的需求点转化为功能点,从而精确制定产品战略、服务战略、体验战略,这个过程也是持续锻造企业不可复制竞争力的过程。
全面数字化: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拥抱未来的底气
中能传媒:据了解,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在2016年就提出了“数字化东方”战略,目前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杨恒坤: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软件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在2016年确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后,在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新能源、综合能源管理、智慧城市、智慧冷暖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数字化布局,推进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我们最先涉及的是电网领域,开发的调度云将电力调度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在广州明珠工业园,我们做的国家重点项目“综合能源管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个项目是我们在数字化能源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奖的参展项目。此外,我们还为城市赋能,包括智慧办公、智慧交通出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通过数据给老百姓带来方便与实惠,提升城市效率,改善服务细节。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沉淀,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在数字化电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工控、数字化城市等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能传媒:对于下一步发展,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有怎样的规划?
杨恒坤: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与所处的行业和大环境相关。不管从行业还是大的发展趋势看,数字化转型将是上海极司菲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发展的新引擎。接下来的几年,是我们数字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平台和路径构建以及最终落地在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体验上的关键期。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建立起新的创新模式和数字化知识管理模式。加快积累数字化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的步伐,包括芯片、软件、计算机、通讯、互联网、物联网、云、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XR虚拟网等。
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数字化测试,争取做到行业领先。前期我们已经陆续打造了测试的体系、平台、标准、知识管理,下一步是不断提高测试的战略、路径和方法,勇于实践,敢于突破。
最后紧盯“效率一流”目标,持续以低代码模型驱动,升级客户体验、提高使用效果。
来源:中国电力报
记者:邱燕超